选股之方向篇
2021-05-27
选股就是选择有潜力国家里有潜力行业中盈利能力优秀的公司
思考复杂问题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假设问题的解决依赖确定存在的道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通过推理找到这些道理的过程。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接受存在即合理,通过归纳已经发现的现象,给问题分类,以期望解决类似问题。
科学发现大多都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启发了灵感,再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获得证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达尔文关于进化的思考和后人在此基础上对遗传学的发展。所以,不存在哪种方法更好,它们不是对立的存在。如果一切从经验出发,问题的解决可能不是那么让人放心,这就是黑天鹅事件的根源。如果唯理性,要么因为太保守而寸步难行,要么因为太激进而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选股就是一个复杂问题。我甚至觉得,无论归纳还是推理都不可能百分百确定哪只股票应该投资。因为,投资一只股票的本质其实是对一家公司的未来进行预测。一家公司的背后是管理团队和可能多达几万名的员工,他们的想法、状态、能力直接决定了公司未来的发展,预测这些是很难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家公司又都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事件的影响。人类在预测未来这件事上,除了诺查丹马斯、袁天罡这种民间传说,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案例。
所以,选股不可能追求百分百的确定性,而应该争取模糊的确定。或许能够把评估公司的指标找出来,针对一家公司,对每一项指标进行打分,最后通过计算每一项的权重和可信度,来决定这个模糊的正确。这是本篇和后续的目标。
认真研究每一家公司的每一个细节是不现实的,需要一些更基本的思路,来确定一个方向或范围。这些思路,大概就是自上而下思考的前几个步骤。这些步骤,保证了初步逼近模糊的正确,同时大幅减少后面的计算量。如果把圈定方向的工具比喻为剪刀,那么应该有两把最基本的剪刀,一把叫做“行业剪刀”,一把叫做“国家剪刀”。我们先选择最有发展潜力国家里最有潜力的行业。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格雷厄姆的名言,我们要发现那些能够带来确定性利润增长的公司。自由市场是充满竞争的,充分竞争最终会消灭一切利润,公司可持续的利润增长,其根本动力来源是创新。而创新是高度不确定和高风险的事情,没有什么保证了人类的科学技术会持续高速发展,没有什么能够保证未来还会出现和前几次工业革命等量的生产力提升。同时,现在全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面对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迥异,这或许是机会,但也可能是灾难。圈定选股方向的两把剪刀,来自对这几个问题的梳理。
股票的本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股票代表的是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如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你更应该在意的不是别人对它的态度,即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你一定会更关心,这家公司的好坏。它的管理团队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能力把公司运营好;员工是什么状态,是每天摸鱼还是和公司利益一致而干劲十足。
买公司的根本原因是公司可以创造利润。但是,在自由市场经济中,所有利润最终都会被竞争消灭。千万不要以为专利保护可以一劳永逸,竞争对手总是会发明更好的方法。一家公司创造利润的过程总是阶段性的,沿着发明验证——产品开发——通过市场实现利润的路径进行。所以买入股票不是跟随市场情绪,而是要考察这个阶段化的过程,评估利润实现的确定性,在利润实现之前买进,在利润枯竭时卖出。
好的公司,就是能够不停复制这个过程的公司,这依靠管理团队和员工持续的创新和对市场的利用。公司追求的是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市场垄断过程,而不是想当然的进入一个行业自然就能分一杯羹,也没有人保证暂时的垄断可以一直维持。
靠行政性特许经营维持垄断的公司呢?它们大部分都利润微薄、成长性堪忧,又需要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所以,这种垄断不见得是好事,其实是因为它们竞争力太弱,而又必须被保护,所以才靠强制的行政权力使它们垄断。换句话说,垄断是它们存在的前提,而不是它们太优秀导致了垄断。看看两桶油和四大行,和国债有区别吗?如果有,那也是因为比政府倒闭的风险高一丢丢而产生的风险溢价吧。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
人类从非洲草原走出来的时候可能只有几千人,如今全球有接近八十亿人。如果同时考察人口和全球GWP的历史增长数据,就会发现,两个数据的变化高度一致。那么,是人口增长导致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导致了人口增长呢?
人口的上限取决于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简单说有多少食物就会养活多少人口,中国历史上的每次自然灾害都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经济发展只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不能说人类自己生产了自己。事实是,既不是人口增长导致了经济增长,也不是经济增长导致了人口增长。它们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获取和使用自然资源的能力提高了。这种能力就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是历次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
信息技术改变了全球信息的流动,也重塑了经济循环的各环节,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今天全球市值最大最热门的公司几乎都是软件和互联网公司。但是,明显的趋势是,这一波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已基本全部实现。然而,经济增长依赖的是增量的科技创新。我们到底离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多远,是前夜还是我们有生之年难以看到?
这取决于个人判断和乐观倾向。想象一个科技发展停滞的世界,投资是没有意义的,人口增长一定快速到达资源承载的上限,剩下的只会是全球战争、饥饿等人间悲剧。价值体系会被重塑,金钱可能毫无价值,所以,乐观是唯一的选择。
科技突破可能在哪些领域出现,这是个专业化的问题。可能是人工智能、基因、新能源、新材料、太空科技。还有一个思路,锚定在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一部分问题是关于欲望的,人类的欲望永远是延续基因、让个体活得更舒服,所以这个方向上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消费品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回头看,可以放在手掌上,用手指操作的能无线上网的电脑(iPhone),难道不就是这样的产品吗。另一部分问题,或许关系着人类的命运,比如气候问题、全球性流行病。
科技创新也可以更广义的理解,任何效率改进都可以算技术创新。那么仔细想想宏观经济循环的细节,难道其中不会出现提升经济循环效率的公司吗?沃尔玛和阿里巴巴在它们的时代都是这类创新的代表。
寻找科技创新可能出现的行业,用“行业剪刀”剪掉夕阳行业,剩下那些面向未来的行业。
国家潜力:全球化陷阱
以国家为单位来看经济增长驱动力,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科技创新,另一种是全球化。
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例子是过去40年的美国。靠全球化驱动经济增长的例子,是过去40年的中国和更早一些时候的亚洲四小龙。全球化是美国主导和推广的,但其本意是把全球变成自己的市场,倾销的是自己靠科技创新生产的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全球化,与美国的内涵完全相反。东亚国家的全球化,其实是利用了比较优势,复制了这部分产业,而通过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甚至完全转移了先发国家的部分成熟产业。
先发国家不仅指美国,西欧、日本也算在内。这些国家靠持续的技术创新,维持着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技术持续出现的时代,这是没问题的。一部分国家不停的创新,靠创新维持竞争优势,那些逐渐不那么具备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被转移到其他后发国家。大家的经济都可以持续的发展。
如果创新速度变慢,甚至停滞会怎样?后发国家会越来越进入先发国家的市场,先发国家的优势不复存在。这就是今天的现状,中国进入了欧美的市场,欧美相对于中国的技术领先领域越来越少。这和中国的努力当然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欧美的速度变慢了。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的那句话:如果你想保持你的位置不变,你需要用尽全力奔跑。
这就是全球化的陷阱,无论对于欧美还是中国,全球化走到今天大家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是解决方案和前景却不相同。这和各自的国内政治高度相关,讨论这个问题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如果你也同意这句话,那么这本身就是答案的一部分了。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创新的出现,毕竟创新是人脑的活动,限制越少,连接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有人口优势。所以,也很难说到底谁的创新成果会更多。
另一方面,两国对新技术的迫切性可能也不同。技术发展如果真的停滞,对两国都是灾难。但是谁会伤得更深呢?短期内,美国会中国化,就是不停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产业进行国有化,缩小内部贫富差距和种族问题带来的不稳定。中国会继续美国化,把国内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地区、人口、产业发展起来,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拉到和美国一样。长期来看,还是要看各自处理内部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问题可能是全新的。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从确定性和乐观倾向两个纬度对国家进行了一个关于未来的划分。美国被划分为乐观不确定的未来,而中国是悲观确定的未来。如果创新乏力是确定的,那未来一定是悲观的。
回到我们在关于经济增长动力那一节的结论,无论如何,乐观是唯一的选择。
在此情形下,从投资的角度,有什么意义呢?国家这把剪刀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首先,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国家会一定程度上复制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路径。比如越南、印度。其次,中国一定会在科技创新上拼尽全力,这不仅关系到竞争,也关系到内部稳定。从创新环境、人力资源基数看,两国大概率会甩开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西欧和日本。
第三点,中国的全球化并未完成,而且还有加速的趋势,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没有理由卖的都是白牌产品,中国品牌一定会有和经济总量对应的知名度和市场。
最后一点,中国的国内发展并不平衡,这其实是一种红利,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要保证尽力填平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几亿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准追平北上广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是清晰而确定的。所以拼多多的故事本质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升级,服务几亿下层消费者,等着他们消费能力上来。
至此,我们大概已经回答了选股的方向问题。选股就是选择有潜力国家里有潜力行业中盈利能力优秀的公司。有潜力的国家是中美和有能力复制中国模式的越南、印度等后发国家。有潜力的行业是中美的科技创新行业;中国的消费品行业;后发国家的基础实施建设行业。考虑到后发国家的内部和地缘政治问题,以及我们的认知盲区。我们能选择的,可能也只有中美的科技和消费品行业,最多再包括欧洲的一小部分高技术行业。
虽然用这么多文字回答这个问题,但从结论看,这个回答可能和朴素的直觉、当前市场的热点并没有区别。或许,思考过的结论,更值得相信,特别是市场共识反转的时候。试想,塑化剂风波中买茅台、特斯拉破产边缘Allin的人,是具备了什么力量?